随着成电光信、太湖远大的成功过会,以及锦华新材、奥美森、创正电气、精创电气、酉立智能5家公司IPO获得受理,标志着北交所IPO已经全面恢复。那么在新“国九条”的大背景下,北交所会欢迎哪些企业上市呢?

挖贝研究院总结出17个字:重制造业、强调研发、鼓励出口、青睐大券商。

重视制造业,7家公司全部为制造业企业,并且绝大多数均为战略新兴产业;重视研发,创新属性强,7家企业去年的研发费全部超过1000万元,且5家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另外2家为省级专精特新;鼓励出口,北交所似乎有意支持出口型企业上市。近新过会和受理的7家企业中,除了成电光信外,其余6家均有境外业务。另外,7家企业的保荐机构,有6家是中大型券商,那么这是否意味着大券商在逐步蚕食北交所承销保荐业务,而小券商的机会越来越小?

共同点一:研发费用均超1000万元、大部分为国家级专精特新企业

一直以来,北交所都定位于服务于“创新型中小企业的主阵地”,本轮IPO重启后,这一定位被进一步强化。并且,北交所还以实际行动告诉我们,什么是“创新型中小企业”。

从北交所近的过会和受理情况来看,“创新型中小企业”的一个重要的指标可能是: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年研发费用超1000万元。

在已受理和过会的7家企业中,有5家是国家级专精特新企业,分别是成电光信、太湖远大、锦华新材、精创电气、酉立智能,剩下的奥美森、创正电气也是省级专精特新企业。

另一个值得注意的点是研发费用,以前曾有不少研发费用低于1000万元的企业在北交所成功上市。不过上述7家企业,2023年的研发费用均高于1000万元,低的创正电气为1222.88万元,高的锦华新材为4970.75万元。

共同点二:均为制造业企业,大部分属于战略性新兴产业

虽然过去北交所的上市企业一直以制造业为主,但也有不少非制造业的企业成功在北交所上市案例,比如软件、交通运输、建筑、农业等行业的企业。不过在近受理和过会的7家企业中,已经没其他行业的企业了,全部是制造业企业。

而且,在制造业中,相比于传统产业,北交所北交所似乎更加偏爱于战略新兴产业。因为上述7家企业中,有5家是和战略新兴产业有关的。比如新能源领域的奥美森、酉立智能、锦华新材;特高压领域的太湖远大;军工领域的成电光信。

另外2家公司业属于高端制造行业,精创电气主营业务为冷链设备智能控制器、医药与食品冷链监测记录仪、制冷热泵检测仪表及环境颗粒物检测仪器等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创正电气是以安全为核心的防爆解决方案提供商,专业从事厂用防爆电器、三防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

共同点三:支持出口型企业上市

在以往的IPO审核中,如果企业有境外业务,那么境外业务往往会成为北交所审核的重点。但挖贝研究院发现,目前北交所对于有境外业务的企业的态度可能已经发生了转变,在新受理和过会的7家企业中,除了军工领域的成电光信,其余6家均有出口业务。

且上述6家企业中,创正电气、精创电气、酉立智能三家公司境外业务占比已经超过了40%,成为公司的主要收入来源。特别酉立智能,2021年至2023年外销收入占报告期各期主营业务收入比重分别为 86.15%、 88.19%及 73.06%,是公司收入的绝对主力。

共同点四:大券商逐渐占据主导位置

过去,小券商在北交所找到了其承销保荐业务的突破口。不过,这一现象在新“国九条”出炉出现了变化。近7家过会和受理企业的保荐机构有6家是中大型券商,分别是华泰证券、国泰君安、广发证券、招商证券、浙商证券、国投证券(原安信证券),上述券商2023年营收均超过了100亿元。仅有创正电气的保荐机构为信达证券,其排名较为靠后。

那么,这一变化是风向标还是偶然?大券商是否会逐步占据主导地位,小券商市场份额是否会萎缩?后期值得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