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时代财经 作者:徐晓倩

王平双手拍打着方向盘,眼神停留在手机上的抢单页面,时间随着拍打节奏一分一秒流逝,他的思绪被拉回到十年前。

2014年年初,滴滴打车官宣:用滴滴打车并用微信支付的乘客,每一笔车费减免10元,且额外补贴10元给司机。不到半个月,快的打车和支付宝跟进相同的优惠力度,双方你追我赶,烧掉了数十亿元,正式拉开了网约车市场争夺战。

北漂人谢林后悔自己没早点加入网约车队伍。“少赚了一年半的钱,最先入场的收益太眼红了。”他已经当了快10年快车司机,那些流传在圈内的造富神话只发生在行业的野蛮生长期,他有个熟人短短三个月内把座驾从捷达换成奥迪A6。

不过,谢林喜欢当下踏实的感觉,只要肯花时间跑,每个月流水依然能稳定在1.5万元,10年的订单量让他在安徽老家有了一套新房子。“现在行业越来越规范了,大家可以一起努力把整体的服务做好。”

十年之后,很多当时的打车品牌陆续消失,网约车队伍却从未停止扩张。去年5月以来,三亚、珠海、济南等多个城市发布网约车饱和预警,到了2024年,类似的饱和预警继续在多地上演。

在暑假的网约车旺季到来前,这是一场耗费精力和体力的持久战。网约车行业的造富神话渐渐褪色,但第一批网约车司机还不想离开。

“开两天车,就能还一个月房贷”

早上5点,家住北京通州的李松像往常一样,钻进了大众迈腾的驾驶座,混入早高峰的车流里。到今年8月,他已经成为网约车司机整整十年了。

在网约车司机和平台的蜜月期中,李松是被选中的一员。2014年,某网站的司机招聘广告吸引了他的注意力,工作时间灵活,收入可观,他彷佛看到了不用风吹日晒、掌控方向盘就能致富的图景。

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李松抽出下班后的时间接单,他入场时的行业起点很高——不收取佣金、双倍奖励、早晚高峰补贴等福利的叠加,让李松第一次体会到了“躺着”赚钱的快感。

“每天只花三个小时跑滴滴,流水就有1000多元,按照这个水平,已经超过我的全职工作了。”在李松看来,那是一个弯下腰就能捡到钱的疯狂时期,只要打开接单平台,源源不断的订单就会涌进来。

于是,李松索性辞掉了销售的岗位,决定全身心投入。

那一年北京的网约车司机并不多,彷佛在玩闯关赢金币的游戏,李松经常感觉钱来得有点不真实,一笔80元的订单到账就能有160元。2014年夏天,正好赶上了某个大型活动,单量最多的情况下,他一天的流水达到了2800元,幸运的话月收入能实现4万元,比当时的互联网程序员还高。

在一场场独角兽企业和巨头的联合混战中,网约车司机和用户吃到了甜头,而平台慷慨的补贴往往和融资交织在一起。2014年,滴滴成为被资本青睐的宠儿,完成了8亿美元的融资,次年,又有超过30亿美元注入滴滴。同一时期,快的也完成了C轮融资。

2018年夏天,上海人吴军开启了另一种人生。30岁出头的他,干了5年的出租车司机,维持着每个月7000-8000元的收入。

凭借多年出租车司机的经验,吴军能在迷宫般的城市里游刃有余地穿梭,陆家嘴核心办公楼的下班时间,哪个科技园区的人流量大,周末夜晚哪个商圈的打车需求旺盛,吴军有着一套最接地气的情报网络。

从那之后,吴军第一次量化了追赶房贷的速度,开够两天就能还上一个月的房贷,每一次踩下油门,就意味着甩开了一部分负债。“每天都有接不完的单子,一个月去掉油费和保养费,也能有2万多的净收入。”

互联网大厂撑起另一种可能

随着行业走入常态,网约车司机收入回归平常。幸运者见证了财富到来的另一种可能:那是由一众互联网公司撑起的订单。

李松喜欢周旋在北京西二旗、望京几个互联网大厂聚集的路口,晚上9:00以后员工打车报销的福利,创造了一个短暂的接单小高峰。他告诉时代财经,订单量可以一直持续到凌晨3点钟,多跑几趟下来,也能有个好几百元。

只是这样的红利并不长久。王平看到,街道上的同行变多了,他可以从车辆的型号分辨出哪些是网约车,比如丰田卡罗拉、雷凌、比亚迪秦plus的车主90%是网约车司机,还有深夜扎堆出现在充电站的新能源大部分也是跑夜班的网约车司机,因为夜晚的电费最低。

“大家都开始从各个维度缩减开销,选择一辆保养方便、省油的车是第一步,大家必须得接受现状。”王平向时代财经说道。

过去两年,吴军公司内部的网约车司机群聊从最初的50人发展到第10个群。滴滴财报显示,截至2023年3月末,中国出行活跃司机数量达到了1900万人,两年内增加了600万。与此同时,网约车用户规模下降。据《2022年度中国移动出行市场数据报告》显示,2022年全国网约车用户规模为4.37亿人,比2021年的4.53亿人少了近1600万人。

越来越多的司机意识到,只靠早晚高峰接单就能赚够的时代远去了。如今,他们往往给自己定一个日流水目标,完成任务才回家,有的司机索性把家安在了车上,没单子的时候,就在车上补觉休息。

“相同的流水要付出比以前多一倍的时间。”吴军向时代财经说道。但每个月1万元的收入,让吴军觉得,网约车依然是性价比高的选项。

不想离开方向盘的人生

和吴军同期入行的车友们依然在网约车平台上挣生活,只有极个别因为年龄到了,被动选择退场。

吴军想得比较更远,他向时代财经坦言,如果不开网约车,他的下一站没准是货运司机,情况好一些的话,就给公司老板开车,能有个稍微稳定的收入。吴军准备把这几年赚来的钱用于置换一辆更高端的车型,他认为,自己的人生已经定性了,离不开方向盘,也不敢轻易冒险去创业。

“还能赚个1万多,已经比很多职业要好了,对于像我们这种学历比较一般、没上过本科的人来说,网约车仍然是很好的就业岗位。”吴军向时代财经说道,“只是收入可能回到了当年出租车的水平。”

李松没有刻意打听过车友们的去向,但从他们的朋友圈透露的只言片语看,大多数人都没有从网约车行业抽离。

反观网约车行业的战况,除了“老大哥”滴滴,聚合型平台高德地图、曹操出行、美团打车等也在大张旗鼓,整合司机资源,挤入这个市场。

去年8月,滴滴对小鹏汽车出售智能汽车业务“达芬奇”,得益于此,滴滴实现了约 5 亿元的净利润。近期,滴滴发布了2024年一季度财报,数据显示,滴滴实现总收入491亿元,同比增长14.9%;经调整EBITA(非公认会计准则口径)盈利9亿元。可以看出,滴滴正在逐渐走出亏损的泥淖。

北京的晚高峰如期而至,王平的车在缓慢的行进中,手机页面上的轨迹呈现出大片的深红色,送完这个单子,他准备收工回家。等红绿灯的间隙,他发现自己左右两边停着的也是网约车。

王平想起七年前的四九天,这是北方一年中最冷的日子,时处网约车红利期的旺季,他渡过了收获颇丰的一天,还有一个多星期就是除夕,喜悦与欢乐的气氛也随之而来。

“北京正式核发了第一张网约车驾驶员资格证”,广播里的声音传来,隐约中,王平感到一个新的篇章已经翻开。

(文中受访者皆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