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众中餐出海浪潮下,火锅是排头兵。小龙坎、大龙燚、刘一手、呷哺呷哺等连锁火锅品牌早已走出国门。

最近,海底捞(6862.HK)也似乎在加码出海。继特海国际(9658.HK)5月实现港股、美股双重上市后,海底捞进行了一次大的人事变动。

6月21日,海底捞公告称,杨利娟辞任执行董事及CEO,接任者为苟轶群,变动自7月1日起生效。而后,海底捞海外业务主体特海国际宣布,杨利娟将出任执行董事兼CEO,负责统筹特海国际的管理和战略发展。

未来要主导海底捞海外业务的杨利娟,被称为“最牛服务员”。资料显示,1995年杨利娟加入海底捞,从服务员做起,2022年成为了海底捞的CEO。她曾主导过海底捞的出海,2012年、2013年在新加坡、美国布局,打下了海外市场的基础。2022年,又通过啄木鸟计划、硬骨头计划带领海底捞走出了经营困境。

海底捞的海外业务会在杨利娟的带领下,获得更多的增长吗?

01

难盈利

相比越来越卷的国内,海外确实是蓝海市场。

弗若斯特沙利文预测,2026年,国际市场的中式餐饮市场将占国际市场的10.8%。其中,火锅在国际市场的增长速度预期将超过其他中式餐饮的增长速度,2026 年有望达到465 亿美元,复合年增长率为10%。

同时,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2021年,国际市场的中式餐饮数量已超过600000家。按2021年收入计算,特海国际在国际市场上的所有中式餐饮品牌中排名第三,也是自营餐厅覆盖国家数目最多的中式餐饮品牌。

然而,这样的成绩也并未让海底捞在海外赚钱,在已披露的数据中,特海国际仅在2023年实现了盈利。

2019-2023年,特海国际分别收入2.33亿美元、2.21亿美元、3.12亿美元、5.58亿美元、6.86亿美元,净利润分别为-3301.9万美元、-5376万美元、-1.51亿美元、-4126.3万美元、2525.7万美元。

在2024年第一季度,特海国际再度亏损。其收入1.87亿美元,亏损454.5万美元。特海国际解释称,其他货币对美元贬值导致未变现净汇兑损失增加1120万美元,进而导致其他损失增加。但也不难看出,海底捞在海外挣钱并不容易。

另一佐证是,海底捞海外门店的开店速度缓慢。在2022年末,海底捞海外门店数量为111家,相比2021年末的103家增加了8家。到2023年末,海底捞海外门店数量为115家,仅增加了4家。

特海国际美股上市时表示,约70%的募资将用于提升品牌并扩大全球餐厅网络。也就是说,进入2024年,海底捞将加快其海外布局。体现在门店数量上,仅在2024年第一季度,海底捞就在海外新开了4家门店,已与2023年的开店速度齐平。

这也代表着海底捞需要一个关键人物来带领海外业务的增长,多次为海底捞做出贡献的杨利娟成为了最佳选择。只是海外不比国内,饮食习惯的差异、供应链的打造,都为是火锅出海面临的挑战,海底捞会取得更好的成绩吗?

02

绕不开的供应链

在海底捞的海外布局中,东南亚是重要市场。

2012年,海底捞在新加坡开出了第一家海外门店,开启了其在东南亚甚至全球的海外探索。目前海底捞的119家海外门店中,东南亚有72家,占比达60.5%。东亚、北美洲分别有18家、19家,澳大利亚、英国、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共有10家。

东南亚也撑起了半边业绩。据特海国际财报,2023年东南亚市场收入3.68亿美元,占总收入的55.7%;其次为北美洲,收入1.34亿美元,占比20.3%。

但东南亚的翻台率和人均消费等方面“落了下风”。2024年第一季度,东南亚的翻台率为3.7次/天,低于东亚和北美洲的4.2次/天;东南亚19.4美元的人均客单价低于东亚的28.4美元,更低于北美洲的43.3美元。

为了满足不同地区的胃口,海底捞也在不断探索本地化。资料显示,海底捞在新加坡、马来西亚推出了叻沙锅底,新加坡、越南则有酸菜锅底,在泰国推出了大骨头锅底、冬阴功锅底,并不断推出契合当地人口味的新锅底口味,以及酱料和配菜。在装修上,海底捞也融入了当地特色。如在门店中融入爪哇皮影戏和巴迪布的风格,展现印尼特色。

基于这些本地化,以及海底捞原有风格,也吸引了不少消费者。在2024年第一季度,东南亚的总客流达510万人次,同比增长了15.91%。东亚、北美洲的客流量均未破百万,远低于东南亚。

不过,就算在临近的东南亚,海底捞也需要面对供应链的问题。 弗若斯特沙利文认为,目前出海的中餐企业中,较多核心原材料还是依赖国内,国际物流运输成本对于餐饮企业来说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会导致餐饮企业原材料成本进一步上升。同时为了吸引本地消费者,食材本地化是重要的趋势。

而原料成本也成为海底捞支出的大头。2024年第一季度,特海国际原材料及易损耗品成本6284.5万美元,同比增长16.5%,占收入的33.5%。

因此,对属于火锅赛道的海底捞来说,要保证菜品的丰富性,本土化更是难上加难。

资料显示,海底捞在新加坡设立了中央厨房,涵盖制造、加工食材,包括加工调味肉类、清洗和切割蔬菜等。对于其他市场,则采取直接从当地供应商采购的模式。特海国际2023年财报显示,公司共有1615家供应商,其中912家在东南亚。

除了供应链外,海底捞还需要面对越来越多的竞争者。据窄门餐眼数据,2023年中国餐饮出海TOP30排行榜中,前十均为火锅品牌,其中海底捞排名第一。小龙坎、大龙燚、蜀大侠、朝天门、蜀九香等知名火锅品牌,均早已针对海外市场布局多年。2023年,呷哺呷哺在新加坡开出海外首店,宣布成立海外事业部专攻海外市场;朱光玉火锅馆也启动了出海战略。

而不管是国内还是海外,火锅品类都面临着同一个痛点——同质化竞争,菜品、锅底、场景都很难形成太大的差距,只能从价格和服务上“内卷”。华西证券推算,目前海底捞品牌在国际火锅市场的市占率为1.8%,远低于国内的10%。显然,在海外这个蓝海市场,竞争才刚刚开始,海底捞也需要加快脚步,进一步巩固自己的护城河。

作者 | Fanie

来源 | 鲸维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