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如修行,好似一场断舍离。同样,面对翻云覆雨的商海,企业想要笑看周期、化解风险,也需拿捏此等大智慧。

2024年6月5日晚,锦龙股份公告称,将通过公开挂牌方式转让所持中山证券全部12.06亿股,占后者总股本67.78%。

一举出清梭哈,引发市场强关注。

这已不是锦龙股份第一次决绝卖股。旗下东莞证券已率先于2023年11月3日被纳入“断舍离”计划,彼时公司公告称,拟转让东莞证券3亿股股份,占后者总股本20%;随后在当年12月又将上限增到6亿股,比重提至40%;

2024年3月28日,锦龙股份与东莞金控资本投资有限公司就收购东莞证券3亿股一事,达成初步意向。

曾几何时,手握两张券商牌照,锦龙股份可谓风光无二、即便放眼A股市场也属少见。仅半年多时间便接连出售核心资产,决绝退出券商业,发展战略如此巨变,市场想淡定也难,到底有多缺钱、在打什么算盘?

6月5日锦龙股份股价下降4.1%,6日一度盘中跌停,最终跌幅9.97%。截至6月18日收盘价8.51元,较6月4日的9.52元累跌超10%。据东方财富choice数据,在50只证券概念股中,锦龙股份年内跌幅以41.99%位列第一,远超第二名华林证券的28.41%。

1

出清主业“心头好”

回顾锦龙股份与中山证券、东莞证券的这段关系,颇有些“昨日小甜甜,今日牛夫人”。

1994年,杨志茂成立东莞市新世纪英才学校,1997年在此基础上创立新世纪科教拓展有限公司,并于2001年拿下上市公司金泰发展29.76%股份,成为第一大股东,经历一番改革更名锦龙股份,并注入自来水、房地产业务,使其成为拥有纺织、水务、房地产开发、教育等众多业务版图的综合性公司。

2007年,因严禁混业经营制度,东莞银行向社会资本转让旗下企业所持东莞证券40%股权,杨志茂有了向金融转型的机会。

据财联社,锦龙股份2007年6月以1.9元/股受让东东莞市西湖大酒店所持东莞证券4%股份,耗资4180万元;12月以2.12元/股价格受让5%东莞证券股份,耗资5825万元;同月,再以3.42元/股底价获得20%股份,耗资3.76亿元;2008年12月以2.07亿元价格,获得11%股份。至此,锦龙股份共计持有东莞证券40%股权。

2013年-2014年,先后以“现金+并购贷款”形式,收购中山证券66.05%股份以及从广新控股处竞得4.43%股份,至此锦龙股份手握两张券商牌照,期间不断剥离自来水、房地产等其他业务。最终因超90%收入来自证券业,一度被外界称为券商“影子股”。不仅如此,公司还参股了清远农商行、东莞农商行、华联期货等,逐渐编织出一张金融版图。

不过这些,都鲜能与东莞证券“地位”媲美。而收购时,杨志茂也使出九牛二虎之力,甚至不乏粗放动作、并为此付出代价。如2017年5月4日,锦龙股份公告称,广东诚展律师事务所收到《起诉书》,称杨志茂为使公司在收购东莞证券股权事项中得到关照和帮助,向国家工作人员行贿6411万元。据财联社,2017年12月,杨志茂因犯单位行贿罪,被判2年缓刑3年。

此后,锦龙股份便开始收缩战线,先后出售多处金融资产股权,但始终牢握中山证券、东莞证券,堪称“心头好”。甚至2023年报时还称“公司目前主要经营业务为证券公司业务”。

究竟何种原因,让杨志茂、锦龙股份决绝欲出清“心头好”呢?

2

业绩大变脸

连亏三年、难匹配监管标准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锦龙股份当然也不例外。

由于2013年跻身中山证券控股股东,因此后者也被纳入前者合并报表合并范围。据choice数据,2013年公司营收3.428亿元,同比增长261.61%;归母净利5338万元,同比增长126.25%;扣非净利4983万元,同比增长119.24%,国金证券有研报认为,收入和利润增长主要源于中山证券的并表。

2014年-2015年,公司营收11.36亿元、29.31亿元,对应增速231.54%、157.95%;归母净利3.868亿元、9.132亿元,对应增速624.53%、136.12%。其中,证券业务分别实现10.96亿元、29.05亿元收入,比重高达96.46%、99.11%。

股价一向是业绩晴雨表。自1997年上市以来,锦龙股份股价大多不温不火,直到2007年收购东莞证券后一改前态、开始整体上行。2013-2015年更是直线大涨,一度触及2015年4月13日高点54.76元,较2012年末4.99元累涨997.39%,杨志茂夫妇也因此身价暴增,以净资产14亿美元跻身“东莞首富”,并登上 “福布斯全球亿万富豪榜”位列237位。

更具遐想的是,东莞证券自2010年起便筹划上市,一旦成功登陆二级市场,杨志茂夫妇身价将攀至新高度。

遗憾的是,人算不如天算,东莞证券A上市之路称得上命途多舛。从2015年首次申报至今,历经波折——重要股东行贿被起诉、IPO中止后重启、过会一年未拿到批文、全面注册制后重新排队,2024年3月底,又因财报更新需要IPO再度中止。

锦龙股份的日子也不算好过。自2016年起,业绩神勇不再、起伏震荡、甚至亏损变脸:

2016年-2023年营收18.91亿元、11.75亿元、9.786亿元、15.19亿元、16.73亿元、10.06亿元、2.474亿元以及1.92亿元,对应增速-35.48%、-37.86%、-16.73%、55.26%、10.12%、-39.84%、-75.42%、-22.4%;归母净利3.656亿元、1.943亿元、-1.812亿元、7058万元、6608万元、-1.314亿元、-3.921亿元、-3.841亿元,对应增速-59.97%、-46.85%、-193.25%、138.96%、-6.38%、-298.93%、-198.31%、2.04%。

伴随业绩跌落神坛,股价也熄了火,截至2024年6月18日收于8.51元,较2015年4月的54.76元高点累跌超84%。

大起大落间,自然与中山证券、东莞证券表现息息相关。

据锦龙股份2016年财报,当年中山证券营收22.23亿元,归母净利3.56亿元;东莞证券营收22.33亿元,归母净利8.28亿元。而2023年,前者营收仅4.6亿元,归母净利-1.11亿元;后者营收21.55亿元,归母净利6.35亿元。

究其原因,除了踩雷“泛海系”,2020年8月因多项内控问题,中山证券被暂停新增资管产品备案、暂停新增资本消耗型业务等相关业务一年,导致业绩急转直下,营收从2020年的17.42亿元减至10.51亿元,归母净利从2.56亿元减至-0.5亿元,2022年营收4.14亿元,归母净利-1.79亿元,连亏三年也是造成锦龙股份由盛转衰的主因之一。

2019年7月发布的《证券公司股权管理规定》要求,综合类券商控股股东、第一大股东至少要满足“最近3年持续盈利,不存在未弥补亏损;最近3年长期信用均保持在高水平,最近3年规模、收入、利润、市场占有率等指标居于行业前列;总资产不低于500亿元人民币,净资产不低于200亿元人民币;核心主业突出,主营业务最近5年持续盈利”等条件。

截至2023年末,锦龙股份总资产198.97亿元,净资产24.7亿元,与监管要求差距较大。监管部门也表示,在充分考虑行业现状后,对现有综合类证券公司的控股股东达不到《股权规定》条件的,给予5年过渡期,逾期仍未达到要求的,不影响该证券公司继续开展证券经纪、证券投资咨询、证券承销与保荐等常规证券业务,但不得继续开展场外衍生品、股票期权做市等高风险业务,即该综合类证券公司需转型为专业类证券公司。

掐指算来,自2021年中断持续3年盈利,至今5年过渡期已过大半,但从盈利能力及资产规模看,锦龙股份还有不小差距。叠加东莞证券IPO的一再卡壳,整体中小券商业面临转型洗牌,步履蹒跚的锦龙股份决绝断舍离,以求新的变革重生,想来就不难理想了。

3

定增、出质、借款

多番“补血”、依然缺钱

蝴蝶效应告诉我们,一个小行动或事件,可能引起一系列衍生结果。

聚焦锦龙股份,困境也不止于此,由于常年亏损,造血能力大受损伤。2021年-2023年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分别为-24.61亿元、-1.655亿元、-5.494亿元,对应增速-169.67%、93.27%、-231.99%;但同期短期借款分别为8.045亿元、12.23亿元、16.36亿元,逐年增长,2014年起资产负债率始终在70%以上,2023年末攀至77.17%。

为缓解资金焦虑,锦龙股份尝试了多种方式“补血”。纵观近年多份公告发现,“偿还债务”、“降低负债”等相关的目的性词组频繁出现。

如2020年8月、2021年6月、2022年7月,公司三次发布定增预案,发行股数均不超2.64亿股,拟募资35.56亿元、33.23亿元、32.13亿元,用途均为补充流动资金,但由于各种原因皆以失败告终。

2023年6月,公司再抛定增预案,拟向实控人杨志茂发行不超2.64亿股,募金不超27.5亿元,用途为偿还公司借款和补充流动资金,然直到目前该案仍未有新进展。

无奈只能另辟蹊径。2023年9月17日,锦龙股份公告,因融资需要于近日办理所持部分东莞证券股权质押给金融机构的出质登记手续。截至该公告日,公司共持东莞证券60,000万股,处于质押状态的达30,000万股。

2023年10月9日,公司再次公告,近日办理了所持中山证券0.46%股权质押给东莞信托有限公司的出质登记手续。截至该公告日,质押股权量占中山证券总股本33.88%;

2023年11月,又宣布拟转让东莞证券20%股权,目的为降低锦龙股份负债率,优化财务结构,改善现金流和经营状况。一个月后,锦龙股份计划调增转让东莞证券股份量,最多为40%股权。

2024年1月16日公告称,董事会在15日审议通过《关于向烟台智库典当有限公司借款的议案》。为补充流动资金,董事会同意锦龙股份向烟台智库典当有限公司借款5000万元人民币,期限6个月。业内人士指出,金融类企业向典当借钱案例较少见,不过相较银行贷款门槛更低,也不失为一种便捷的缓解资金链压力方案。

2月23日,锦龙股份公告称,已于当日与控股股东东莞市新世纪科教拓展有限公司(新世纪公司)签署《借款合同》。根据合同,为偿还公司借款、补充流动资金,公司向新世纪公司申请借款15亿元。借款期限一年,借款利率10%/年,按季度付息。

接二连三的筹资举措,锦龙股份的资金压力跃然纸上。但一番闪转腾挪,截至2024年Q1,公司资产负债率仍高达79.3%,较上年末增长2.13个百分点,同比增长1.34个百分点。带息债务/股权价值比74.44%,同比增加17.54个百分点。不降反增,压力几何呢?

据每日经济新闻报道,2024Q1,49家券商/参股券商的上市公司合计营收1079.16亿元,同比减少21.48%;净利298.42亿元,同比下滑32.63%。

同期,锦龙股份营收2444.25万元,同比减少87.75%;归母净利-1.01亿元,同比下降3965.21%。营业收入下滑主要是公允价值变动收益及投资收益下降所致。归母净利下滑主要是中山证券本期亏损及东莞证券净利润下降所致。

显然,出售中山证券和东莞证券,不仅能缓解自身资金压力,或许还能帮助二者找到强有力下家,一箭双雕、一别两宽,何乐而不为呢?

4

算力“故事”好讲吗?

在预挂牌转让中山证券股权后,锦龙股份表示,将加快推进业务转型,为公司向实体经济转型和拓展新质生产力创造有利条件。

实际上,2024年4月22日晚,公司就公告称,拟与赛富建鑫、九章云极成立项目公司在广东地区合作开展智算中心建设及运营业务。

公告透露,该中心总投资规模不超10 亿元,规划建设成两个各 125 台8 卡服务器算力集群,拟分三期落地。

2024年6月5日公告称,目前第一期项目正推进中。言外之意,转型落地的同时,公司正处用钱阶段,其也坦言,“通过本次交易(出售中山证券),将可加大资金回笼规模,降低公司负债率和优化财务结构,有利加快推进公司业务转型,从而为公司向实体经济转型和拓展新质生产力创造有利条件,确保可持续发展。”

锦龙股份预计,第一期项目将于今年8月进入对外销售阶段。根据测算,五年运营期内,项目公司内部报酬率约7.59%;其中第一年约3124万元,净利约315万;第二至五年年均约3515万元,净利润均值约559万。

的确,随着AI大模型热度升温,算力市场持续扩大成为“香饽饽”。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测算,2022年我国算力核心产业规模达1.8万亿元;而毕马威与联想集团联合发布的《普慧算力开启新计算时代》报告预计,到2025年核心产业规模将不低于4.4万亿元,算力关联产业规模可达24万亿元。

另一厢,伴随提质量、强监管,券商业迎来一波硬核洗牌,不少实力有限的中小券商股东开始谋求退出。国盛金控、联讯证券、湘财证券等多家券商启动了股权变更。对于锦龙股份这而言,新规倒逼下,主动转让所持券商股权、脱虚向实,也是顺应监管导向、防范自身经营风险的明智之举。

不过,还是那句话,大市场更强竞争。聚焦算力市场,可谓入局者众,金字火腿、莲花控股、安奈儿、群兴玩具、鸿博股份等均宣布跨界算力。

但相应的资金、技术门槛都不低,莲花控股就曾在公告中直言,“开展智能算力租赁业务的基础条件需具备一定规模算力服务器等基础设施,具有较高的资本投入门槛。”更何况2023年10月美国还对中国实施了先进AI芯片出口管制,加剧了算力生意的难度。

据《财经》杂志报道,在包含上述跨界算力的10家上市公司中,只有航锦科技的算力业务进展相对顺利。其2017年涉足通信电子业务,2023年开始布局算力业务。跨界前已在通信电子产业积累六年,且拥有专业的供应商,稳定客户,还签署了长期合约。

再看锦龙股份,缺乏相关领域积累,技术、人才等核心资源禀赋,无疑给此番跨界平添诸多不确定性。互动平台上就有投资者提出疑问“建智算中心不难,难的是怎样赚钱?请问锦龙股份,贵公司投资建智算中心,怎样盈利?怎样赚钱?”锦龙股份仅笼统回复称“公司投资智算中心,主要通过算力租赁以及与算力相关的增值服务等盈利。”

行业分析师王婷妍表示,智算中心属于技术密集型产业,技术储备、专业人才引进等方面要求颇高,跨界者想实现从0到1的突破并不轻松。其次也是资本密集型产业,前期投入大、回报周期长,而锦龙股份资金状况捉襟见肘,若转型不利,不仅难弥补券商业务的收入缺口,反可能因投入大、回报慢,而加剧财务压力,暗含资金链断裂风险,毕竟参照新出炉的《股票上市规则》,连亏三年的锦龙股份已无多少腾挪空间、试错机会。对于未来转型的前途未卜、相应困惑,或也是其股价持续承压的症结点。

的确,从上市之初从事纺织、化纤业务,后涉足房地产、自来水等,再到主业转型证券业,直至目下的算力跨界。过往多次转型似乎都紧跟时代潮流,以至被舆论吐槽“风口之王”。

不过在首财看来,变是唯一的不变,企业兴衰、产业起伏本是常态,能够审时度势、拥抱新生态也是一种发展活力、韧性的体现。关键在于,能否不沦为单纯蹭热,真正干一行爱一行,塌下心俯身深耕、做好冷板凳,进而一点点磨出专业性、特色化,把好生意真正做好,以此来回击一切质疑。

马丁路德金曾言,人类因梦想而伟大。优质稀缺的企业,又何尝不如是。伴随东莞证券、中山证券被摆上明面“货架”,开弓已无回头箭。

杨志茂的“算力梦”、锦龙股份的“新故事”即将启程。这一次能否如意如愿么?

本文为首财原创